top of page
Birthday Presents

中五級

冠軍

《送禮之我見》

五仁   黎凱盈

            送禮的意義是甚麼呢﹖是為了炫耀自己財富﹖是為了取悅別人﹖是為了私相授受﹖非也!送禮的意義並不在表面,依我之見,送禮的意義是把自己的心意,以物質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心意藏在心中,別人未必感受到,倒不如實質地呈現出來。

        最常見的送禮情景,必定是婚宴場地,各個賓客都送不同的禮物以作祝福。新娘的父母一早為她添置嫁妝,穿金戴銀地出嫁。此是為了顯示家世顯赫、家財萬貫之舉嗎﹖當然不是,送金的意義是為了祝福一對新人情比金堅、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父母對我們的愛意,不可以以物質的價值來衡量的,自小用愛栽培我們,送了我們錦繡的一生,送價值不菲的珠寶首飾,亦是為了我們著想。新婚後要佈置新屋,婚宴酒席的錢,為一對新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必要時金器可以讓新人變賣或典當,以拿出金錢處理問題。

        反觀白事,帛金之用是為慰藉死者家屬的心靈,交出帛金,通常都會連帶一句「節哀順變」,隨後便會有一句「有心」作結。死者已矣,在世的金錢他也是帶不走的了,那麼送錢又是甚麼用意﹖試圖用錢來慰藉死者家屬的心靈那麼膚淺嗎﹖死者有很多身後事要處理,若果他的家屬一下子難以挪出一筆錢舉行喪禮或安葬,也有這一堆暫時的應急錢。而一封「吉儀」作為回禮,裏面雖然只有一顆糖、一個一元硬幣和一張紙巾,但當中亦有蘊含心意,糖寓意苦中一點甜,紙巾用作拭擦眼淚,一元用作交通費,以表感謝之意,全是非常貼心的回禮。中國人習慣了把情感藏在心中,不輕易把情感宣之於口,只好以禮寓情。

        說到最平常的禮物,定必是手信。這是最常見的禮物,亦同時是最窩心的禮物。試想一下,到了外地,別人仍心繫自己,會送你禮物,當地的美食和美麗景色亦都想與你分享,共你同樂﹔記住你的喜好,挑選出最適合你的手信,又要為你送遞,更要小心運送,防止損壞,此份心意,經過千里而來,已經抵過千千萬萬的金錢價值,只為讓你感到開心。

        所以送禮的意義在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某程度上,禮物的價格亦部分能反映出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但千萬不要以禮物的價錢來判斷自己在一個人心中的地位,因為禮物是反映心意而不是金錢的傳遞。

Birthday Presents

亞軍

《送禮之我見》

五禮   戴家誼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就重視「禮尚往來」,而送禮可說是家常便飯, 逢年過節或是有訪客到訪,我們都會送禮,大箱小包的禮物把人提得腰痠背痛,這到底為了什麼?難道是我們體內的「犯賤」基因作祟,喜歡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我猜不是,這應該都是為了去送出自己的感情、去與別人之間的溝通並深入交流的一種方式吧。


        我們在不同的場合和時節都會送禮,例如過年要送禮、下屬升職要給上司送禮、別人生日結婚要送禮。你說要送禮的場合可真不少呢!雖說送禮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情,可是人類是一種思想複雜的生物,我們是不可能簡簡單單地就把禮物送出,需要多番考慮才可以。


        有時候送禮堪比一場「戰爭」,畢竟一次成功的送禮背後是蘊藏着人們的「戰略」。首先是送禮者,送禮者是手持武器的一方, 要成功攻略對方就要明白送禮的基本原則,送禮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先考慮受禮者的身分及禮物的性質。對家貧者是以實惠性為先;對富裕者是以精巧性為先;對戀人是以紀念性為先;對朋友、小孩是以趣味性為先;對老人是以實用性為先;對外賓以代表性為先。由於送禮者和受禮者的關注點不一樣;送禮者多是關注禮物送出的那一瞬間,而受禮者則關注的則是禮物的屬性和長期價值。簡單點來說,無論那份禮物在拆開包裝的那一瞬間有多好看、有多精緻也好,但在受禮者的腦袋裏卻只會一直在煩惱,這東西除了積塵積土,到底還有什麼用處?所以說人們是會對實用派禮物感興趣得多。其次是受禮者,受禮者是要防禦的一方,可是防禦的卻不是對方的禮物,而是自己接受禮物後的表情及話語。言語和表情是帶有攻擊性的,無論我們是有多不情願接受也好,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接受這份充滿愛意的重禮,說真的這些假惺惺的行為有時會很惹人討厭,但無可奈何地在這場戰爭中,這種虛假的行為是我們唯一可用的盾牌罷了。


        可是,我們從古代開始就已經需要去將送禮弄得那麼痛苦的嗎?其實不是,是我們將這一切弄巧反拙。


        在古代,古人不流行送禮,其實,古人重義輕財,畢竟「秀才交情一張紙」、「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着重的是禮輕情義重。事實上在古代,諸侯與諸侯之間,交往也是不收禮的;為了表示隆重,諸侯會拿一塊玉器獻給對方,待到要離開時,對方會完璧奉還。


        如今,人們送禮,「不豪則不威」,愈是名牌的奢侈品,愈是得人民、貪官的心。這就造成「中國式送禮」的範疇海闊天空——不需現金,即便一幅名畫、一隻天價手錶或巧立名目的「贊助」,就能令雙方笑得合不攏嘴,果真是禮多人不怪。再例如,古代文人可以詩作禮,輕若紙張,卻盡訴心中情。現代,若我們寫詩作禮,我們恐怕只會得到別人真摯的嫌棄罷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欲愈來愈強,胃口被餵得愈來愈大,逐漸忘記送禮真正的意義。其實送禮不僅能透過實體物品滿足對方所需,禮和愛也是最直接的表現,例如父母親自送給孩子一份禮物,並加上關愛的話語,這往往比隨隨便便扔給孩子更好、更能突出送禮的意義吧。 歸根究底,送禮最關鍵的是一種感情上的互通交融,至於禮物輕重、何種形式都不重要,只要能表達自己心意便好。


        一份心意、一份誠意、一份愛――――這就是送禮的真正意義。

Birthday Presents

季軍

《送禮之我見》

五義   陳欣桐

        中國是禮義之邦,「禮尚往來」亦是中國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中國人就一直喜歡送禮。唐朝「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這段佳話也是流傳到現在。中國的社會發展到如今,「禮尚往來」、「禮輕義重」的思想仍然被保留,可是送禮一定要有嗎?

 

  古時候便出現了送禮的現象,並且古人十分講究「禮尚往來」,主人家要再三推讓,才會把禮物收下,並且過一陣子會去還禮,送回相應的禮物。古代送禮的禮儀講究對等,只有單方面送禮的行為,便稱其為無禮。當然,也會有單方面送禮的時候。例如,婚禮、姻禮、拜師禮等。孔子曾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表示帶着肉乾拜師,才願意收其為徒。在春秋戰國時期,肉乾可是貴重的物品,看來即便是聖賢師也十分看重禮物的價值。但是,孔子也會收一些貧窮的徒弟。如顏回,他依舊認真地教導,同時表示他是最有前途的徒弟。由此可見,古代送禮的意義只是為建立關係錦上添花,而非必需品。

 

  可是如今,送禮似乎成為了日常需要。無論慶節佳日,還是初次見面,抑或是日常拜訪,人們都會送禮。現在的人認為「禮多人不怪」,總覺得只要送了禮物,那麼禮節便到位,所以每次要與人見面便會送禮。即便在主人家三番兩次表示無需送禮,可還是會帶着禮物拜訪主人。因為他們認為主人家不讓僅僅是客氣,並非原意。但是在我看來,若是對方執意無需送禮,應該不必勉強送禮。以我的經歷為例,每到新年,便會有許多親戚帶着大包小包的禮物來拜年。其實父母親多次囑咐可以不用帶禮物,人來拜年,情誼到了便足夠了。可是禮物還是一堆堆的送,並且實用性也不高,光是餅乾,菜籽油分別就有十多包,十多瓶了。父母親每次都在苦惱這些禮物要如何處置。現今社會物質豐富,人們其實什麼都不缺,自然也不會缺少那一份禮物。送禮本是表達情誼,或以視禮貌的表現,那若是對方真的不用送,那便可以不用送。否則引起對方反感,反而違背了送禮原意。送禮與否,還是要看送禮的對象是否需要。

 

  可若真心想要送禮,以表達自己的心意,那便要遵守「因人因事因地施禮」。送禮的選擇,要針對不同的受禮對象區別對待。對於貧困者,以實惠為佳;對富裕者,以精巧為佳;對愛人,以具有紀念性為佳;對朋友,以有趣性為佳;對老人,以實用為佳;對小孩,以啟發性為佳。送禮根據對象的不同來選擇,令禮物所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花費心思送禮,這份禮物便超越了其原本的價值,我相信對方會感受到的。當然,禮物不需要過於貴重,反而會使受禮者有負擔。

  為了送禮而送禮不一定要有,可若花心思去送禮可以有。禮物原是傳達着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祝福和最温馨的心意,可送禮若變成了機械性行為,變成了理所當然,那麼便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

中五冠軍
中五亞軍
中五季軍
Birthday Presents

優異

《送禮之我見》

五仁   葉子恩

        如果你有很多朋友,相信你每月的支出會有不少的錢被撥到朋友的生日上,送禮就像是必須一樣,禮物的實質意義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到底實用、心意和禮貌,哪樣才是送禮者應首先要考量才去送禮物呢﹖禮物的禮固之然是禮貌,我更認為心意是最重要的,因此才想透過送禮而傳遞給接收禮物的人。但現今世代,人們卻把送禮價值化、數字化,送禮的意義早已變質。

        從前的人不會刻意送昂貴的禮物,更不會在意禮物的價值,一方面是當時人們的物質條件不好,但更主要的也是他們認為禮物就是心意,心意的東西誰不喜歡﹖一包花生,是他們訪客會帶上的小吃﹔一隻雞,可能已經是他們對待好朋友或客人最有價值的禮物了。現在假如你給別人送一隻雞,換來的可能是被冷嘲熱諷,因為禮物一詞已被理解為利益,甚至是功利和別有用心——想要得到好處和幫助,送禮物或許就是好的途徑。

        也許你會說,撇開懷有目的地送禮,禮物也是心意,得不得到好處是由別人決定,至少心意送上了。每逢朋友生日,最常聽到的和我最常想到的是「到底要送甚麼﹖」,既然禮物最著重心意,其實送甚麼也不要緊了。一張卡、一頓飯、一個陪伴也足以表明心意,無需要在乎禮物的貴賤輕重,因為禮物不單止是禮貌,更是心意。「你送的很不實用。」「今日是我的生日欸,難道你就不打算要送我些甚麼嗎﹖」禮物變成表示心意的唯一一種方式,更奇怪的是,接收的人也變得挑剔。

        心意不再是心意,反而是為了表面功夫。「禮多人不怪」,為求博取好處和利益,那麼送禮還是「禮」嗎﹖這種假惺惺的相處之道在最初開始時可以得到想要的收穫,但在日後,也不過是要還的。心意的真偽不難區分,但畢竟「禮多人不怪」,禮物這些有價值、可炫耀的東西,確實叫人興奮。

Birthday Presents

優異

《送禮之我見》

五禮   李桂淇

        我國自古以來都被稱為禮義之邦,而送禮正是為表達自己的心意。但是,送禮除了表達心意之外,選擇禮物的時候更注重實用性和價值。因在已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社會上,在周朝開始就已經出現社會階級,直到今日,社會階級雖然沒有那麼明顯,但是還是在社會上存在的。古人身處在一個十分重視社會階級的社會中,送禮時會就必須深思熟慮,面對不同社會階級的人要有不同的送禮方式,而這套方式,也必須恰當地在表達心意的同時,又能提高禮物的實用性和價值。


        追溯至夏朝時代便已經有師徒的階級,身為老師應當傳授道理、教授技藝和解答疑難問題,而徒弟便要尊重自己的師傅和虛心向學。如果師傅想要送禮物給徒弟時,那師傅應當送什麼禮物才可以在表達心意的同時又能提高禮物的實用性呢?


        唐朝的大教育家韓愈將自己親手寫的《師說》當成禮物贈與徒弟李子蟠。在當時那個排斥從師學習的社會風氣中,子蟠可以不顧世人的眼光向韓愈拜師求學,令韓愈感到欣慰。《師說》這篇文章既讚揚子蟠的做法,並將從師求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轉述給子蟠,對於子蟠來說,身處於一個排斥從師學習的時代,他的做法是受到質疑和被孤立的,但是韓愈透過《師說》,令子蟠可以堅持不受世俗的眼光束縛而從師求學。假若韓愈並沒有將《師說》贈與子蟠,且並沒有誇讚子蟠的做法是正確的,或許子蟠在從師求學的行動遭到質疑的時候便會放棄,因為無人給予他肯定和告訴他從師求學的重要性,所以韓愈贈與《師說》給子蟠便是對他最大的鼓勵和支持,令子蟠終身受用。


        韓愈和子蟠是師徒的關係,韓愈作為送禮方,子蟠作為收禮方,而韓愈是師傅,子蟠是徒弟,對這階級來說,就是站在更加尊貴的一方贈與較卑微的一方,最應該考慮的就是禮物是否對對方有實用價值。那如果是較卑微的一方贈與較高貴一方,送禮時的考量考就恰恰相反,更應該的是表達自己的情意。


        呂夷簡,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仁宗朝宰相、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某天,他的夫人入內朝,閒聊間,皇后跟她說:「當今聖上喜歡吃白魚,但是祖宗舊制不能取食四方。你家相公是壽州人,家裡應該有白魚吧。」呂夫人回家之後就開始置辦,準備了整整十箱白魚準備進獻。呂夷簡得知此事之後說送兩箱就可以了,不需那麼多。夫人不解,說這是送給皇帝的東西,怎麼能這麼小家子氣?呂夷簡答曰:「皇家都沒有的東西,身為臣子,家裡怎麼能有十箱這麼多呢?」呂夷簡宦海沉浮數十年,深諳為官之道。平素行事小心謹慎,不敢僭越。他此舉既能討得聖上歡心,又不致讓其對自己生疑,也是一舉兩得。對於皇帝而言,呂夷簡的行為滿足了他的食欲,更加給了皇帝一個下臺階,給了皇家一個面子。如果正如呂夫人般將十箱白魚贈與皇帝,不僅白白落人口舌,更是令皇上心生懷疑,令整個皇家毫無面子,甚至是懷疑呂夷簡存有僭越之心。在此看來,呂夷簡在贈與尊貴皇帝禮物的時候,謹小慎微和給足面子,保住了自己的官職和身後名聲,更是表達了對皇帝忠心耿耿、別無二心的為臣之心。


        仁宗和呂夷簡是一個相差甚遠的階級,仁宗是皇帝,呂夷簡是臣子,雖然呂夷簡貴為宰相,但是呂夷簡在送禮給皇帝時非常的小心謹慎,注重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也讓皇帝更加相信自己,令自己的為官之路得到上司的信任。但如果對於同輩的好友之間送禮,便可以不那麼的拘謹了,應該隨性些,權衡實用性和表達自己的情意。


        通常,文人之間大多是互贈書畫,或者詩詞歌賦,這樣既文雅又不失身分,還能彰顯自己的文化底蘊。北宋著名的詞人張先是蘇軾的好友,在八十歲的時候,迎娶了貌美如花的十八歲少女為妾。友人拜訪時問及老先生得此眷侶是何感受,張先隨口道出:「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此事傳到好友蘇軾的耳中,蘇軾便忍不住的作詩調侃,以「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一詩贈與張先。張先聽到這樣的回應時相當不服氣,在往後的八年生活中,梨花和海棠更是生了兩男兩女以顯示自己老當益壯。先有蘇軾的調侃後有張先的不服輸,可二人的友誼卻並未因為這份禮物而受損,反而更是猶如孩子打賭般,獲得一份更加純潔無雜質的友誼。好朋友的關係注重的情意,如果蘇軾與他人一樣吹捧張先,張先可能倒對這段友情感到疏離和陌生。


        送禮的確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卻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只要能看清時勢,送禮的時候考慮社會階級和對方的想法,便可以達到表達情義的同時,又使禮物更加有實用價值的雙贏局面。

中五優異葉子恩
中五優異李桂淇
bottom of page